叶天士“络病”的实质是“瘀水互患”
导读:叶天士的络病理论和他的治络法在后世发挥地很多,也一直指导着临床,然而,叶天士自己的“络病”的实质究竟是什么?
大家一起来看看郭贞卿先生的精彩论述吧!
治络法是叶天士独特治疗手法之一,近年来颇为医界注目,但由于叶氏言多分散、简略,故而对于络病之病理实质的探讨日渐增多。
归纳起来,约有三端:一指血分疾病的一部分(血络病);二指气血沉混,不在于脏腑者;三指邪居深幽隐伏之处的疾病。
这些结论的概念比较模糊,特别是后者,尤其显得含混,对指导临床确有影响。
尽管络病主要属于瘀血证的范围,这点似有公认的趋势,但也有文章指出,所谓邪深居隐伏之处的含义就不一定单指瘀血、血络,也指气分幽隐之处的病变。(《浙江中医药副刊·叶天士学说研究专辑(一)》载“对叶天士治络法的探讨”)
这种幽隐之处的病理实质到底是什么呢?至今未见得出清晰和确切的结论。
我认为,整个络病的病理实质就是不同程度和比例的瘀水互患,而所谓幽隐之处的病理实质就更是如此。
瘀,是指瘀血,是营血的病变;水,包括痰、饮、湿等,是津液的病变。
气不仅为血之帅,而且也是津液在人体内运行的根本动力。唐容川说:“气之所至,水亦无不至焉。”这就是指气对津液的推动作用,所以,在病理上,就诚如陈修园所指出那样“气滞水亦滞,气行水亦行”。
由于气是营血和津液的共同推动力,因而长久的气结,不仅会引起血瘀,也会引起水滞。
另一方面,津液要润泽营血,防止血液呈浓、粘、凝、聚的状态,从而保障营血能正常运动于体内,这就决定了津血之间亲密无间、形影不离的关系。
因而血瘀之后,津液就难免不受其牵连而滞留,同样,当津液滞留时,营血也会因此而瘀滞。
络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?
按叶氏的说法,络病的病机主要在于一个久字,即“初病气结在经,久则血伤入络”,就是说血伤是因为气结久了的缘故,气结是因,血伤是果。
叶氏明确指出:“久病在络,气血皆窒”;“气钝血滞,日渐瘀痹”。这就是说络病乃气血同病,所以治络的目的,是使“血无凝著,气可宣通”。用虫类药物治疗,也是为了“追拨沉混气血之邪”。
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来看,既然久病而致气钝血滞,那么,哪有津液独自安然无恙的道理呢?
所以,我认为络病的病理实质是瘀水互患,只不过瘀水之间的程度、比例在具体的表现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罢了,但是,谁也不能因为络病外在症状表现上的差异,就否定这种病理实质。
叶氏在关于络病的治疗和论述中,对瘀水互患的问题不仅是感觉到了,而且常常加以具体的阐述。
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张案说:“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,然经年累月,外邪留著,气血皆伤,其化为败瘀凝痰,混处经络。”
徐某案中说:“气冲偏左,厥逆欲呕,呕尽方适,伏饮在于肝络,辛以通之。”
姚案说:“胃痛久而屡发,必有凝痰聚瘀。”
席案说:“经几年宿病,病必在络,痛非虚症,因久延,体质气馁,遇食物不适,或情怀郁勃,痰因气滞,气阻血瘀,诸脉逆乱,频吐污浊而大便反秘。”
汪案说:“痛在胁肋,游走不一,渐至痰多,手足少力,初病两年,寝食如常,今年入夏病甚,此非脏腑之病,乃由经脉,继及络。”
华案说:“腹痛三年,时发时止,面色明亮,是饮邪,亦酒湿酿成,因怒左胁有形,痛绕腹中,及胸背诸俞,乃络空,饮气逆攻入络。”
陆案说:“病起忧虑上损,两年调整,几经反复,今夏心胸右胁之间常有不舒之象,此气血郁少展,支脉中必有痰饮气阻。”
某案说:“夏秋湿热疟痢,正虚邪内留,混入血络结成癥瘕疟母。”
至于叶氏在各种病症中谈及络病,用瘀水并治之药者,更是难以枚举。
谭案说“心痛引背,口涌清涎,肢冷,气塞脘中,此为脾厥心痛,病在络病,例用辛香。高良姜、片姜黄、生茅术、公丁香柄、草果仁、厚朴。”徐灵胎注“此乃寒痰当加痰药。”
某案说:“伏梁病在络,日后当血凝之虑,脉数左大,是共征也。”
虽未言及有水,方中则用了泽泻、茯苓、益母草,由此可见,瘀水互患作为络病的病理实质,在理论上完全合乎逻辑推理,在叶氏的临床实践中也能找到确切的,也是众多的依据。
另外,叶氏对络病用药禁忌的制定,也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根据络病乃瘀水互患这个特点而进行归纳的。如:
一、“通血络润补,勿投燥热劫液”,汪案禁用“辛香破气”。
忌用辛香破气很容易理解,络病乃气病之深而及津血者,辛香破气,只会由破气而加重络病的程度。
由于津血合和是血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,因此,津亏(或燥痰)血瘀亦是络病瘀水互患的表现形式之一,对这类络病,采取通血络润补的治则是理所当然的事。
而燥热劫液之品,不仅会加重瘀血,而且会因劫液导致炼液成痰,加重瘀水互患的病理。
二、“苦寒阻碍”也与络病不宜。
津血之性,均是得寒则凝,得温则行,苦寒过度,只会加重瘀水互患。
因此,苦寒阻碍,将伤损人体阳气,阳气受损,不能温煦络脉,可见苦寒阻碍,乃于络病治疗大不相宜者。
三、切勿“乱投滋阴腻浊之药”。
瘀水为有形之邪,宜通利血络使之消散,即使络虚,也当“通补为宜”,更何况,滋腻阴浊之品每多阻滞气机,当然与之不宜。
华岫云说“唯用辛润宣通,不用酸寒敛清以留邪”;“用药大旨每以苦辛凉润宣通,不投燥热敛清呆补,此其治疗大法也”。
其禁忌者,都能用瘀水互患乃有形之邪来得到合理的解释与说明。
综上所述,叶氏络病的病理机制是气钝血滞,病理实质是瘀水互患。
这个结论就使邪深居隐伏之处的说法有了确切和清晰的概念,因而也就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。
注:本文选摘自《郭贞卿医论医话集》,学苑出版社,2010年8月。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。
猜你喜欢,点击可阅读原文:
健康|快乐|自由
欢迎大家留言讨论
投稿请发送至:xiangru66@qq.com
新浪搜索:中医肖相如